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金信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销售:0755-27397680
手机:0755-27397680
QQ:0755-27397680
邮箱:sales@kcicmall.com
网址:www.kcicmall.com
行业新闻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电子行业研究:坚定自立自强+碳中和+元宇宙
发布时间:2022-06-17 15:56:18   信息来源:KCIC 浏览次数:755

1 电子行业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业绩表现凸显结构化特征,关注低位反弹机遇



1.1 电子行业逼近十年估值低位,有望迎来超跌反弹



电子行业自 2022 年初以来跌幅超 30%,在申万 31 个行业中 排名垫底。2022 年以来 A 股市场迎来较大调整,截至 5 月 27 日,上证指数跌 14.00%,深证成指跌 24.66%,创业板指跌 30.10%,科创 50 跌 28.93%,沪深 300 跌 19.01%,万得全 A 跌 19.36%。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2022 年初以来涨跌幅靠前的行 业分别是煤炭(31.62%)、建筑装饰(-1.01%)和石油石化(- 3.91%),涨跌幅靠后的行业分别是电子(-32.70%)、计算机(- 32.01%)和国防军工(-27.46%),电子行业跑输大盘。



从电子细分板块表现来看,半导体板块表现相对优于其他细 分板块,其中分立器件、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等板块表现相 对突出。按照申万电子二级行业分类,电子化学品Ⅱ(- 22.42%)、其他电子Ⅱ(-24.36%)和半导体(-30.24%)跑赢电 子行业,元件(-33.48%)、光学光电子(-33.75%)和消费电子 (-37.01%)跑输电子行业。按照申万电子三级行业分类,分立器 件(-16.21%)、电子化学品Ⅲ(-22.42%)、其他电子Ⅲ(- 24.36%)、半导体材料(-26.25%)、半导体设备(-27.35%)、面 板(-28.00%)、集成电路封测(-28.91%)跑赢电子行业,、印制 电路板(-32.75%)、模拟芯片设计(-33.75%)、数字芯片设计(- 34.23%)、被动元件(-34.48%)、消费电子零部件及组装(- 36.99%)、品牌消费电子(-37.73%)、LED(-40.06%)和光学元 件(-41.45%)跑输电子行业。可以看到在电子行业整体下行趋势下,受新能源趋势以及晶圆厂扩建等驱动因素,分立器件、半导 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细分板块相对表现较为突出。



2022 年初以来电子行业涨跌幅前十个股中,半导体板块个股 占据大多数。2022 年初以来,电子行业涨跌幅前十个股(新上市 股票剔除首日涨跌幅)分别为东微半导(89.84%)、拓荆科技-U (53.63%)、聚辰股份(39.70%)、国美通讯(36.56%)、*ST 乐 材(32.79%)、飞乐音响(25.16%)、纳芯微(21.27%)、好利科 技(20.63%)、超频三(19.07%)和厦门信达(15.34%)。5G、 新能源、AIoT 等下游需求拉动半导体行业高景气度叠加国产替代 进程稳步推进,半导体板块有望迎来持续发展机遇。



1.2 电子行业 21 年业绩高速增长,22Q1 业绩结构化特征 明显



电子行业 2021 全年业绩高速增长,2022Q1 增速略微下降。 2021 年电子行业实现营收 26640.87 亿元,同比提升 13.41%,归 母净利润 1498.04 亿元,同比提升 90.63%,毛利率为 16.73%, 同比提升 0.15pct,净利率为 6.13%,同比提升 1.91pct,全年业 绩高速增长主要系下游需求旺盛带动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叠加 行业供需错配引发缺芯涨价。2022Q1 电子行业实现营收 6022.30 亿元,同比下降 3.03%,归母净利润 299.17 亿元,同比下降 12.27%,毛利率为 15.67%,净利率为 5.17%,主要系需求端暂 时疲软,同时疫情影响担忧升级。



拆分电子行业细分板块来看 2021 年业绩表现,半导体、光学 光电子板块业绩表现亮眼。2021 年,半导体板块实现营收 2454.33 亿元,同比增长 39.07%,归母净利润 326.79 亿元,同 比增长 112.26%;光学光电子实现营收 7406.30 亿元,同比增长 34.62%,归母净利润 407.73 亿元,同比增长402.64%;电子化学 品Ⅱ实现营收 333.27 亿元,同比增长 31.69%,归母净利润 25.14 亿元,同比增长 55.69%;元件实现营收 2264.50 亿元,同比增长 24.71%,归母净利润 216.59 亿元,同比增长31.46%;消费电子 实现营收 10689.02 亿元,同比增长 14.36%,归母净利润 447.00 亿元,同比减少 5.92%;其他电子Ⅱ实现营收 3493.44 亿元,同 比减少 41.40%,归母净利润 74.80 亿元,同比增长 155.79%。



拆分电子行业细分板块来看 2022Q1 业绩表现,半导体、电 子化学品板块业绩表现亮眼。2022Q1,半导体板块实现营收 629.79 亿元,同比增长 23.32%,归母净利润 74.96 亿元,同比增长 34.24%;电子化学品Ⅱ实现营收 91.26 亿元,同比增长 33.43%,归母净利润 9.10 亿元,同比增长 75.81%;元件实现营 收 530.56 亿元,同比增长 11.06%,归母净利润 46.58 亿元,同 比增长 5.36%;消费电子实现营收 2619.67 亿元,同比增长 18.62%,归母净利润 88.09 亿元,同比减少 14.65%;光学光电 子实现营收 1732.95 亿元,同比增长 2.21%,归母净利润 57.99 亿元,同比减少 49.67%;其他电子Ⅱ实现营收 418.07 亿元,同 比减少 85.33%,归母净利润 22.44 亿元,同比增长 127.30%。



根据 2021 年和 2022Q1 业绩增长情况对电子行业个股进行统 计,可以看到半导体板块个股业绩表现突出,业绩排名靠前的个 股 4 月以来的涨跌幅表现基本跑赢电子行业。从业绩增长层面 看,2021 年业绩和 22Q1 业绩突出个股中半导体板块个股均占据 大多数席位,印证半导体行业高景气;跟踪股价涨跌幅表现,电 子行业 4 月至今下跌 9.72%,参考 22Q1 业绩增长排名靠前个股 股价表现,大多数业绩增长个股均跑赢电子行业。



1.3 电子细分板块估值均处于低位,关注业绩高确定性子 版块



(1)半导体



参考申万半导体指数过去十年的 PE-TTM 数据,PE-TTM 十 年平均值为 88.57 倍,当前 PE-TTM 为 36.9 倍,为历史十年估值 底部。2022 年年初至今,申万半导体指数下跌 30.24%,申万半 导体指数 PE-TTM 从约 60 倍跌到 36.9 倍,当前分位点低于 1%分 位,为十年低位,甚至低于 18 年底估值低点水平。



(2)元件



参考申万元件指数过去十年的 PE-TTM 数据,PE-TTM 十年 平均值为 44.45 倍,当前 PE-TTM 为 23.22 倍,为历史十年估值 底部。2022 年年初至今,申万元件指数下跌 33.48%,申万元件 指数 PE-TTM 从约 35 倍跌到 23.22 倍,当前分位点低于 1%分 位,为十年低位,低于 18 年底估值低点水平。



(3)消费电子



参考申万消费电子指数过去十年的 PE-TTM 数据,PE-TTM 十年平均值为 45.69 倍,当前 PE-TTM 为 27.88 倍,为历史十年 估值底部。2022 年年初至今,申万消费电子指数下跌 37.01%, 申万消费电子指数 PE-TTM 从约 40 倍跌到 27.88 倍,当前分位点 为 5%分位,为十年低位,接近 18 年底估值低点水平。



(4)光学光电子



参考申万光学光电子指数过去十年的 PE-TTM 数据,PETTM 十年平均值为 42.57 倍,当前 PE-TTM 为 13.07 倍,为历史 十年估值底部。2022 年年初至今,申万光学光电子指数下跌 33.75%,申万光学光电子指数 PE-TTM 从约 19 倍跌到 13.07 倍,当前分位点处于 1%分位,为十年低位,低于 18 年底估值低 点水平。



(5)电子化学品



参考申万电子化学品指数过去十年的 PE-TTM 数据,PETTM 十年平均值为 54.6 倍,当前 PE-TTM 为 39.41 倍,估值较 低。2022 年年初至今,申万电子化学品指数下跌 22.42%,申万 电子化学品指数 PE-TTM 从约 66 倍跌到 39.41 倍,当前分位点约 24%分位,为十年低位,接近于 20 年初估值水平。



(6)其他电子



参考申万其他电子指数过去十年的 PE-TTM 数据,PE-TTM 十年平均值为 50.78 倍,当前 PE-TTM 为 17.7 倍,为历史十年估 值底部。2022 年年初至今,申万其他电子指数下跌 24.36%,申 万其他电子指数 PE-TTM 从约 54 倍跌到 17.7 倍,当前分位点低 于 1%分位,为十年低位,接近 18 年底估值低点水平。



2 继续强调自立自强+碳中和+元宇宙带来的板块结构性机会



2.1 国产替代仍是今年电子板块最强主线,重点关注半导 体设备+材料及军工电子板块



2.1.1 估值下调系电子行业调整主因,半导体设备材料及军工电子 板块业绩表现良好



2022 年年初以来,电子行业发生较大幅度调整,从估值和盈 利两个角度拆解来看,2022Q1 估值涨跌幅为-30.48%,盈利涨跌 幅为-1.75%,估值下调是年初以来电子行业下行的主因。估值下 调一方面系 2021 年行业高景气度将电子行业估值水平抬升至高 位,另一方面疫情影响导致需求下滑,地缘政治又带来供应链端 不稳定叠加市场风险偏好持续降低,电子行业估值开始下调,引 发电子板块大幅调整。



半导体设备板块业绩持续增长。申万指数半导体设备板块 2021 年和 2022Q1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稳步增长,2021 年营业收 入达 142.93 亿元,同比增长 58.42%,归母净利润为 17.59 亿 元,同比增长 75.02%。2022 年 Q1 实现营业收入 34.94 亿元,同 比增长 65.45%,归母净利润达 3.41 亿元,同比增长 45.41%,营 业收入增长尤为显著。



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板块盈利能力略微提升。申万指数 2021 年半导体设备板块毛利率达到 14.49%,净利率为 13.15%; 2022Q1 毛利率为 43.61%,净利率为 11.55%,呈现稳步提升趋 势。申万指数 2021 年半导体材料板块毛利率达到 40.41%,净利 率为 6.10%;2022Q1 毛利率为 17.57%,净利率为 8.84%,呈现 稳步提升趋势,21 年盈利能力同比有较大变化主要系申万指数成 分股调整所致。



军工电子板块业绩稳步增长。申万指数军工电子板块 34 家标 的 2021 年和 2022Q1 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实现增长,2021 年营 业收入达 907.27 亿元,同比增长 13.96%,归母净利润为 107.64 亿元,同比增长 32.95%。2022 年 Q1 实现营业收入 206.94 亿 元,同比增长 7.28%,归母净利润达 31.79 亿元,同比增长 22.47%,归母净利润增长尤为显著。



军工电子板块毛利率和净利率稳步提升,费用率控制在较低 水平。申万指数军工电子板块标的主要为军用装备上游电子装备 和系统的研发和设计公司,毛利率普遍较高。2021 年军工电子板 块毛利率达到 36.82%,净利率增长至 12.31%。2022Q1 毛利率 上升至 39.39%,比上年同期提高 1.08%,净利率增长至 15.85%,比上年同期提高 1.97%。军工电子板块的费用率长期控 制在较低水平。自 2018 年以来,管理费用率一直控制在 9%以下,销售费用率普遍低于 5%,且近三年呈持续下降趋势,目前已 低于 4%,财务费用率长期维持在 2%以下。(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1.2 供需形势依旧严峻,半导体资本支出持续增长,半导体设备 和材料深度受益



供应端受俄乌冲突、疫情等因素影响,芯片交期持续延长, 同时晶圆代工龙头继续涨价,稳固需求侧信心。根据富昌电子 2022 年 4 月份行情报告披露数据,主要芯片厂商英飞凌、恩智 浦、意法半导体和安森美的芯片交期仍旧处于延长趋势,交期最 长超 50 周,价格也保持上涨趋势。当下市场对于行业景气度存疑 已充分反映到股价上,晶圆代工龙头宣布涨价信息稳固行业发展 信心。台积电宣布将于 2023 年 1 月起全面调涨晶圆代工价格 5%- 8%;三星也有意上调晶圆代工价格,涨价幅度高达 20%;联电也 计划在 2022 年第二季进行新一轮的涨价,涨价幅度约为 4%。



下游旺盛的需求刺激全球晶圆厂积极进行新建扩建动作,半 导体行业资本支出或连续三年达两位数增长。据 IC insights 报告 数据,2020 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规模 113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3%,2021 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规模 1539 亿美元,同比增 长 36.1%,预计 2022 年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规模将达 1904 亿美 元,同比增长 23.7%,半导体行业将首次出现连续三年的两位数 支出增长。



伴随晶圆厂资本开支快速提升,半导体设备材料板块将深度 受益。据 SEMI 最新披露数据,2021 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 额创历史新高达 1026 亿美元,同比提升 44%,中国大陆地区再次 成为最大市场,同比增长 58%至 296 亿美元。细分各类设备来 看,晶圆加工设备增长 44%,其他前端销售增长 22%,封装设备 整体增长 87%,测试设备增长 30%。2021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 销售额达 643 亿美元同比增长 15.9%,中国大陆 2021 年半导体材 料市场约 119.3 亿美元,同比增 21.9%。细分各类材料来看,晶 圆制造材料和封装材料销售额分别为 404 亿美元和 239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5.5%和 16.5%。



半导体设备出货数据持续攀升,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依旧高 涨。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月度出货额数据持续攀升,从 2021 年 1 月的 30.38 亿美元攀升至 2021 年 12 月的 39.17 亿美元,全年 出货额达到 429.93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 40%。日本半导体制造设 备月度出货额也持续增加,2021 年出货额达到 30767.56 亿日 元,同比增长约 37%,2022 年 3 月最新出货额达到 3148.72 亿日 元刷新历史新高。



硅片出货面积稳步增长,进一步印证半导体行业的旺盛需 求。2021 年,全球硅片出货面积达 141.65 亿平方英寸,同比增 长 14.17%。据最新硅片出货数据,22Q1 全球半导体硅片出货面 积达 36.79 亿平方英寸,环比提升 0.93%, 更超越 2021Q3 创下 的 36.49 亿平方英寸的出货记录,实现单季历史出货新高。



美国制裁措施仍在持续,国产替代路线坚定不移。2022 年以 来美国再次掀起制裁之风,首先是美国企图和韩国、日本还有中 国台湾组成“CHIP 4 同盟”;其次是美国对海康威视实行严厉制 裁;然后是美国商务部计划升级在半导体设备方面的制裁,禁止 美国公司向中国公司出售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这预计将会波及 到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等头部中国半导体企业。美 国制裁措施仍在持续,“硬科技”环节的国产替代重要性愈发凸 显,国产替代将是国内半导体产业坚定不移的发展路线。



2.2 碳中和背景下的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不可逆,功率半 导体+汽车电子仍有较大机会



2.2.1 国产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攀升,IGBT 国产化率有望登上新台 阶



在排放法规和能耗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 新能源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B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和混合动力汽车(HEV)等,其核心模块由电池、电 机、电控组成。相较于燃油车通过将燃料燃烧转化为机械能来实 现动力的转换,新能源汽车是通过电池输出电能来驱动电机生成 动力。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汽车电动智能化已经进入发展 的快车道。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 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将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到 203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成为新销售车型的主流。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大宗商品,涉及镍、钴、锂、 钕铁硼,汽车电子位于产业链中游,包括 IGBT、电子元器件、 PCB 等,产业链下游主要是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厂商。复盘消费 电子产业,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革新换代,汽车行业正在经 历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变迁。由新能源汽车的高景气度 而带动的相关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变革。



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 力。根据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8 年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 (功率 IC、功率器件和功率模组)规模 90 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有望提升至 136 亿美金,2018 年至 2023 年的年化增速为 8.61%。同时根据宏微科技招股书的数据,2019 年全球功率器件 市场规模约为 404 亿美元,预计至 2021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441 亿美元,2018 年至 2021 年的年化增速为 4.09%。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攀升,20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 车销量 CAGR 预计超 40%,带动功率半导体市场蓬勃发展。根据 EV-volumes 披露的数据,2021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到 675 万 辆,综合前瞻研究院统计数据和中汽协统计的 2021 年的数据,2021 年全球和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分别达到 8.3%和 13.4%,销量持续攀升。从未来产业空间看,EVTank 联合伊维经 济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长期发展展望 (2030 年)》,报告预测到 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 1800 万辆,2020-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 CAGR 达 40.30%。



得益于新能源车等下游需求的提升,IGBT 市场空间有望持续 增长。根据宏微科技招股书和英飞凌年报披露数据,2019 年全球 IGBT 市场规模约为 63.4 亿美金,2012 年-2019 年 CAGR 达 10.26%;国内 IGBT 市场规模增速快于全球,2012 年-2019 年 CAGR 为 14.52%,市场规模达 155 亿元。根据宏微科技招股书披 露数据,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工业领域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国 IGBT 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 2025 年,中国 IGBT 市场规模将 达到 522 亿元,2019-2025 年 CAGR 达 22.43%。



2.2.2 汽车智能化推动科技创新,激光雷达、车载镜头与智能座舱 深度受益



L3 等级是智能驾驶和辅助驾驶之间的分水岭。智能驾驶系统 是一套集感知层、认知层、决策层、执行层于一体的综合性系 统,其技术实力分级为 L0-L5。L0 等级的车辆操控全部由驾驶员 完成;L1-L2 等级的驾驶操控需要驾驶员自行完成,系统充当辅助 作用;从 L3 等级开始周边监控与驾驶操作主要通过系统完成,驾 驶员仅需在特定情况进行操作;L4-L5 等级自动驾驶系统将完成所 有驾驶操作,不需要驾驶员监管。



产业链上游包括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产业链中 游包含执行系统和整车制造,产业链下游主要为维护运营。智能 驾驶解决方案主要分为视觉系和雷达系。视觉系以摄像头为核心 传感器,搭配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元件进行图像识别来完 成自动驾驶操作,代表车企为特斯拉。雷达系以激光雷达为主 导,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器件为辅助,达到自动驾驶的目 的,代表车企包括小鹏、理想等。



(1)产业链下游景气度上行,激光雷达迎来高速发展期



激光雷达主要由镜头、伺服电机、激光源、接收器和园光栅 等零部件组成。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发射至目标物体,光学探测器 进行目标物体的激光接收,由信息处理模块形成三维模型,最后 扫描系统形成平面图形。



激光雷达上游主要为激光器探测器、FPGA 芯片、模拟芯 片、光学部件。下游包括无人驾驶、高级辅助系统、服务机器 人、车联网。近年来产业链下游景气度不断升温,无人驾驶、车 联网等新兴产业崛起有望改变当下市场格局,激光雷达作为产业 链中的核心零部件将持续放量。



政策加码,产业顺势崛起。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国 内相继出台《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 意见》、《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总体实施方案》等支持 政策。



受益于无人驾驶车队持续扩张,叠加激光雷达从自动驾驶市 场逐步向 ADAS 市场渗透,产业规模也将持保持增长。根据禾赛 科技招股说明书显示,全球激光雷达产业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 长。2021 年全球激光雷达产业市场规模为 20 亿美元,预计 2025年将达到 135 亿美元。其中,2019 年国内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为 2.3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43.1 亿美元。



全球激光雷达产业集中度较高,CR5 达到 69%。全球激光雷 达产业市占率前五的厂商分别是法雷奥、速腾聚创、Luminar、大 疆和电装,市占率分别为 28%、10%、7%、7%、7%。其中,国 产企业速腾聚创和大疆迅速崛起,占据市场领先地位。



激光雷达产业还处于萌芽时期,由于成本高,在汽车领域暂 未实现大规模普及。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与激光雷达厂商 共同合作,使得研发效率大大提升,降低综合成本有望早日实 现。



(2)智能驾驶引领风潮,光学镜头产业打开成长新空间



光学镜头作为机器视觉系统中的重要硬件,随着智能驾驶技 术逐步走向成熟,带动光学镜头产业需求提升。光学镜头是激光 雷达、毫米波雷达、HUD 等传感器中必要的零部件之一,其成像 质量直接影响算法的实现和效果,技术壁垒较高。透镜主要分为前组、中组、前压帽、中组、后组、垫片、透镜体、物镜壳、压 环、弹簧、背光杆等零件。



按材质划分,光学镜头可以分为玻璃镜头、塑料镜头和玻璃 混合镜头。玻璃镜头工艺难度和生产成本较高,透光率达到 99%,主要用于高端成像领域,例如视频监控、单反相机、车载 镜头等。塑料镜头可塑性强,工艺难度和生产成本较低,但是透 光率有所降低,因此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和智能相机等领域。玻 璃混合镜头是前两者的结合体,主要搭载于智能手机、安防视频 监控、车载镜头等领域。



产业链上游为光学材料、光学加工设备和光学生产辅料,中 游为光学元件和光学组件,下游包括消费电子、安防监控和车载 镜头等。由于国内企业在光学玻璃和光学塑料领域起步较晚,技 术实力相对落后,行业主要被海外厂商所垄断。全球光学镜头制 造厂商主要集中在日本和德国。近些年随着光学镜头制造工艺逐 步成熟,叠加成本降低,日本光学技术产业逐步向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地区扩产。产业链下游,光学镜头应用最广的领 域分别为手机、监控和车载摄像头领域。



光学行业发展至今已是传统光学制造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 合的产物,并受下游应用领域产业政策的影响,产业趋势逐渐明 朗。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陆续会 颁布与光学镜头行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助力国内产业高质量 发展。



随着光学镜头下游性能源汽车、VR/AR 和消费电子等产业应 用场景进一步丰富,自动驾驶、无人机、智能家居等技术兴起为 光学镜头产业持续注入新动能。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 2021 年披露 数据预测,全球光学镜头市场规模将由 2015 年的 181.6 亿元增长 至 2022 年的 615.8 亿元, 2023 年将达到 682.8 亿元。光学镜头 下游应用最广的领域分别为手机、视频监控和车载镜头。其中车 载镜头随着智能驾驶技术逐步成熟,有望成为光学镜头领域未来 增量最大的市场。根据观研天下 2022 年披露数据预测,2022 年 全球光学镜头领域,手机收入占比 69%,视频监控镜头收入占比 13%,车载镜头收入占比 18%。



在汽车电动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下,车载摄像头、雷达渗透率 和单车搭载数量将持续提升,带动光片镜头产业持续向上。2015 年到 2021 年全球车载光学镜头出货量从约 0.60 亿件增长至 1.43 亿件,CAGR 超 15%。2015 年到 2021 年全球车载光学镜头市场 规模从 2.8 亿美元提升至 15.7 亿美元,CAGR 超 30%。



舜宇光学在车载镜头产业市占率全球第一,其余头部厂商均 为日韩台企业。全球车载镜头产业中市占率前五的厂商分别是舜 宇光学、麦克塞尔、富士胶片、电产三协和三力士,市占率分别 为 32%、8%、5%、5%、5%。在技术壁垒更高的 ADAS 镜头产 业中,舜宇光学全球市占率达到 51%。



(3)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加速智能座舱放量



汽车智能座舱涵盖传统汽车座舱与电子产品的融合,是一种 智能服务系统,也是一种智能移动的空间。智能汽车座舱发展主 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包括电子座舱、智能助理、人机共 驾、第三生活空间。



智能座舱主要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驾驶信息显示系统、 显示终端、车身信息与控制系统等,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人与车之 间交互的简单、流畅和相互理解。智能座舱中的软硬件根据其功 能的不同应用于各个智能化零部件中,不同智能化模块集成致一 套完整的智能化系统,用整车体现。



智能座舱分为硬件和软件。对比传统座舱,智能座舱优势在 于硬件方面中控屏与仪表提供更便捷与舒适体验,增添 HUD(显示 仪表)、副座/后排娱乐系统等;软件方面植入应用生态、可与手机 链接、加入 ADAS 系统提升安全性等。现如今,多家互联网巨头 入局智能座舱软件生态,例如百度、腾讯、阿里等。现阶段汽车 座舱处于智能座舱初期,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不断升级, 智能座舱功能应用将愈发强大。



主流智能座舱操作系统包括 QNX、Linux、Android、 WinCE 等。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 2022 年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 智能座舱系统市场中,QNX 占据 43%的市场份额,其次为 Linux (含 Android),占比 35%,WinCE 占比 10%。



随着汽车智能化升级,软件生态将会逐步渗入智能座舱。按照 30%的佣金费率估算,2021 年苹果 APP store 收入高达 857 亿美 金,2018-2021 年 CAGR 超 20%,软件生态空间巨大。软件定义汽 车趋势持续推进,核心标的包括图森未来、百度、360 等企业。



汽车实现智化发展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方向,同时也出台相关 政策给予支持。在 2019 年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 划(2021-2035 年)》中显示,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 比达到 25%左右,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要达到 30%。新能 源汽车智能化趋势明显,加速智能座舱需求升级。我们预计未来 智能座舱产业上升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在“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智能座舱是实现各车企差异化的 必然途径之一。相较于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商业化进程更易 推进。我们认为智能座舱渗透率将持续提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 院 2020 年披露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 有望达到 1300 万套,2020-2025 年 CAGR 为 74.65%。2025 年 中国智能座舱行业规模将达到 1030 亿元,2020-2025 年 GAGR 为 12.68%。(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3 元宇宙发展下推动 VR/AR+高清显示持续增长, LED/OLED 设备厂迎发展良机



2.3.1 VR/AR 应用生态逐步完善,出货量快速增长



Facebook、腾讯、微软等一众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元宇宙, VR/AR 终端作为元宇宙的入口,出货量有望快速增长。据 IDC 2022 年披露数据,2021 年全球 VR/AR 市场出货量约为 1123 万 台,预计 22 年出货量将超过 1600 万台,到 2023 年出货量有望 接近 2000 万台。



VR 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有望逐步打开应用市场。HTC、 Facebook、索尼等在内的主流 VR 厂商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如 Meta 的短焦 VR 一体机 Project Cambira 将于明年上市,进一步 缓解头戴的压迫感,提升用户平均使用时长;苹果和索尼将于 2022 年分别推出混合现实(MR)产品和新一代 PSVR2 产品;而 Facebook 也预将采用新一代光学系统如 Pancake 在 Quest2 后的 新品中。



硬件保有量提升和生态内容的完善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VR 产业的发展。根据青亭网数据,截止至 2022 年 4 月,Steam 平台 作为内容数量最多的 VR/AR 平台,共有 6464 款支持 VR 的内 容,其中 VR 独占内容(游戏+应用)有 5388 款,占 VR 内容总 数约 83.35%。同时,4 月份 VR 活跃用户占比为 1.89%,较上月 同比下降了 0.24%,总体来看,在硬件 VR 销量继续保持增长的背景下,平台活跃度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随着从游戏机到 3D 显 示智能设备、热门社交、健身以及 2B 场景的拓展应用,根据 IDC 预测数据,到 2026 年 AR/VR 头戴设备的全球出货量将超过 5000 万台。



AR 眼镜出货量已实现跨阶段提升,有望迎来快速成长期。 AR 相关的主要产品是 AR 眼镜,其显示方式是将设备生成的影像 与现实世界重叠,通过光学组件最终到视网膜上成像。根据 VR 陀 螺数据,2021 年 AR 眼镜出货量为 57 万台,预计 2022 年有望增 长至 110 万台,届时进入到智能硬件的快速渗透期。由于 AR 眼镜 可以打通智能手机生态内容,我们预计 22 年苹果新款 XR 设备或 将带动整个 AR 产业的高速发展。



2.3.2 LED/OLED 持续放量,设备厂迎发展良机



(1)LED 产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带动设备需求增长



小间距、微尺寸成为 LED 显示发展趋势,Micro LED 给出超 高清显示终极方案。LED 显示技术一直沿着小间距、微尺寸的发 展趋势不断演进,伴随着像素点间距缩小到 P2.5mm(2.5mm) 以内,芯片尺寸微缩到 1mm 以内,小间距 LED 显示时代开启, LED 显示产业也成功打开了更高分辨率的应用市场。小间距、微 尺寸的趋势继续推动着小间距显示往小微间距显示拓展,Mini LED 显示以及 Micro LED 显示技术应运而生。Micro LED 显示技 术是指以自发光的微米量级的 LED 芯片为发光像素单元,并将其 组装到驱动面板上形成高密度 LED 阵列的显示技术。Micro LED 芯片尺寸缩小到 50 微米以内,像素点间距更是小于 P1.5mm,对 应显示屏像素密度大幅提升,在视觉一致性、对比度、色域以及 亮度等显示效果上表现十分出色。Mini LED 显示属于从小间距 LED 显示到 Micro LED 的过渡阶段,芯片尺寸处于 50-200 微米, 像素点间距在 P1.5mm-P0.3mm。



2021 年三星、苹果等多家公司相继推出采用 Mini LED 背光 的 TV 及平板类产品,Mini LED 商用元年开启。现阶段,Mini LED 还处于放量初期,在三星、苹果等国际大厂的推动下,预计 采用 LED 背光显示方案的 TV、平板和笔电等产品的出货量将迅速 提升。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 MINI LED 背光产品 的出货量为 392 万台,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600 万台。根据洛图 科技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 Mini LED 市场规模为 6.1 亿美元,预 计 2025 年将达到 15.1 亿美元。



苹果、华为、三星、Facebook 等多家企业纷纷布局 Micro LED 产业,并加大资本开支,产业有望快速突破技术瓶颈,助推 成本下降,从而实现大规模商用。根据 2021 年 Omida 预测, 2020 年-2025 年,Micro LED 的资本支出将达到 80 亿美元。其 中,32 亿美元用于 Micro LED 外延片工艺,48 亿美元用于 Micro LED 批量转移、模块化和组装。研发力度加大将推动 Micro LED 成本降低,目前,LED 显示屏价格平均每年下滑 20%-30%。根据 2020 年 Yole 数据显示,2020 年全球 Micro LED 产品出货量为 1890 万台,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3.3 亿台。根据 2018 年 Research and Markets 预测,2019 年全球 Micro LED 市场规模为 6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205 亿美元。



在元宇宙的趋势下,品牌厂商持续导入 Mini/Micro LED 作为 终端产品的显示方案,叠加众多公司加大资本开支推动产业成熟 度提升,Mini/Micro LED 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国内已有多家企 业在 Mini/Micro LED 设备、材料、面板制造等领域均有布局,受 益于产业景气度上行,相关公司有望打开成长空间。



(2)国产 OLED 厂商持续扩产,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



2022 年-2024 年中京东方、深天马、和辉光电和维信诺对 OLED 设备需求达到 337.41 亿元。面板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 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根据 Wind 数据统计,2022 年京东方、深天 马、和辉光电以及维信诺 OLED 产线在建工程款共计 629.02 亿 元。OLED 产线中设备价值量占总投资比例为 60%,经测算,未 来四家 OLED 厂商需要在制造设备端投资 337.41 亿元,我们认为 OLED 设备制造企业仍值得关注。



前、中端工艺中设备投资额占比 95%,后端占比 5%。在前段 (阵列)工序中,玻璃基板需经历循环 12 次成膜、光刻胶图布、 曝光、显影、刻蚀等步骤,制成 LTPS 驱动电路,其中刻蚀机价值 量最高,单机价值量约 1500 万美金;在中段(成盒)工序中,蒸 镀机是成盒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价值量最高的设备,技 术壁垒极高。全球高端蒸镀机制造龙头厂商日本 Cannon Tokki年产 能约十台,单机价格约 1.14 亿美元;模组段负责面板切割、偏光 片贴附、控制线路、芯片贴合等工艺,其中贴合绑定设备价值量 最高。



(3)得益于行业增长和产能扩张,LED/OLED 设备有望迎来快速 发展



LED 固晶机是一种将 LED 晶片从晶片盘吸取后贴装到 PCB 上,实现 LED 晶片的自动健合和缺陷晶片检测功能的自动化设备。 固晶机是 LED、内存、MEMS、CIS 等领域的封装工艺中关键设 备之一。从下游应用占比来看,固晶机在 LED 中占比最高,达到 30%。在海兹定律的驱动下,LED 技术逐步成熟,叠加需求端旺 盛,行业产值也将持续提升。LED 固晶机正在向高精度、集成化 方向发展,供需向好,未来 LED 固晶机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提升。 根据新益昌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 LED 固晶机市场规 模为 2.74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将达到 3.10 亿美元。全球主要的LED 固晶机厂商包括新益昌、ASMPT、先进光电、微恒自动等。 其中新益昌是国内 LED 固晶机龙头,截止 2020 年 5 月,公司国内 市场占有率高达 70%。



蒸镀机是将十余种有机材料精准、均匀、可控的蒸镀在玻璃 基板上的一种设备,核心指标为蒸镀厚度和均匀度,其性能直接 决定 OLED 面板的发光效率、显示颜色、良品率等。蒸镀机核心 供应商集中在日、韩、美等国家,主要包括 Tokki、SUNIC、SFA、 爱发科等企业,产品使用周期约十年。由于设备使用期间会出现 老化、维修、消耗品更换等原因,许多精密设备制造企业开始对 蒸发源进行了开发和研制,主要厂商包括韩国 YAS、日本爱发科 等。其中,不乏有国内厂商成功制成蒸发源设备,打破外国技术 封锁,实现国产替代。蒸发源作为蒸镀机的主要组件,对蒸镀过 程中的镀膜厚度、均匀度、良品率到决定性的作用。主要生产企 业包括韩国 YAS、日本爱发科、韩国 SNU、奥来德等。